查看原文
其他

说多了破坏想象力?学多了破坏创造力?这些坑千万别踩

大J 大J小D 2022-04-15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
今天这篇是小助手小丸子的求助,她的女儿快2岁了,她前段时间和我说,她很关注女儿的想象力发展,但看的内容越多,越觉得这届父母太难了。

对她不叨叨,影响语言启蒙,但好像叨叨过多,又要破坏想象力;教她认识形状配对,不做影响认知启蒙,做了又变成灌输知识,破坏创造力。

哈哈,被她说的,我也觉得好难啊。她给了我一个蛮棘手的题目,那今天就试着把我的理解分享给大家。

国际教科文组织把创新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最重要的十大能力之一,这就包含了想象力和创造力。

为啥生活中遇到同样棘手的问题,有的人深陷其中,而有的人就能灵机一动?

差别就在于创新能力,这个能力的核心不是“天马行空”,而是思维灵活性。


1

利用“已知”,推翻重建

不少人会认为,保护想象力,那就不能告诉孩子太多,不然就是束缚了。

可是紧随其后的就要求助了,比如,孩子想画画,但不知道画什么,那我就鼓励她啊,随便画什么都可以的。但她仍然不知道。

这就是第一个迷思,创新能力不是“无中生有”,而是需要知识储备作为土壤的,一句“随便”非旦无法激发创新,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很深的挫败感。

那面对孩子的“画不出”可以怎么做呢?可以先去探索孩子的“已知”边界在哪里啊?

你想画什么呀?
哦,想画箱子。
是怎样的箱子啊?长的。哦,你想画个长的箱子,那么是什么颜色的呢?
黄色和红色的
嗯,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箱子呢?绘本
那我们要不要再去看看那个是怎样的?


这是最常见的“引发灵感”对话,就是在帮助孩子唤起“已知”。可以先鼓励孩子照着画,然后在“已知”上进行推翻重建。

它除了是箱子,还能是什么?
如果它不是箱子,还会是什么?假设我们的画笔是魔法棒,我们可以把箱子变成什么?

看到这,不少朋友会犯难了,不知道从哪里出发?

那不妨就从亲子阅读开始,转换视角讲故事,看看是不是就完全不同了?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

三只小猪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,不少父母应该都能张口就来。那想过怎么在这个“已知”上面进行创新力的培养吗?

我们去年推出的分级阅读课程中有一个绘本叫《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》,就做出了很好的示范。

这个绘本转换了讲故事的视角,从“三只小猪”的叙述变成了“老狼”,简单的视角转换,故事就变得大不一样了,是不是很有创意呢?

创新不是“无中生有”,恰恰需要知识土壤作为基础的。不要害怕教会孩子“知道”,但要鼓励孩子多在已知上进行革新。


2

看看周围,改变创新

另外呢,很多人对创新力是有误解的,总觉得是“高科技”,需要花大价钱去培养,是带着孩子去看各种各样创新的东西开眼界得来的。

其实,低幼孩子的创新力培养就该从熟悉的开始,就像第一点提到的那样。那在日常玩耍中,也是随时随地有改变创新的。

举个例子,孩子总喜欢盯着某个玩具玩,这是很常见的吧。

小D有段时间,每天就是和她的玩偶玩起床做饭照顾它的过家家游戏。这就是她熟悉的习惯了,如果可以打破这个日常,这就是创新啊。

但这里要注意的是,打破不是完全的割裂,比如我试过,给她买了一套医生玩具,希望引导她带着玩偶看病,她完全没兴趣。

如果你只是一味和她说,可以不要玩这个了,玩点别的,那么更是在空谈了。我后来的做法是,把那个玩偶经常睡觉的小床藏起来了。


第二天,小D起床后惯例地去找她的Mia玩了,没想到走到游戏垫上,她呆住了,Mia睡觉的床不见了,它正躺在游戏垫上睡觉!顿时就看到她撇着嘴,指着玩偶和我说,“床!床!床不见了!”

我赶忙过去说,“哎呀,Mia的床怎么不见了呢?”,我这句话还没说完,就看到她快要哭出来了。

这时,我紧接着拿起Mia,对着它说,“Mia,你不要担心,小D妈妈会照顾你的,我们会帮助你准备一张新床”。

我的这段话刚落,小D立马“坚强”了(孩子被赋能了,她意识到自己需要照顾他人)。于是,我开始引导小D进行创新,解决问题

床是什么样的?床是长方形的哦,那我们可以搭个长方形的给Mia当床。什么东西可以搭长方形呢?

小D没接我话,已经在她一堆“失宠已久”的玩具里翻起来了。


她一开始尝试了磁力片,但是竖立着的磁力片不稳定,稍微一碰就倒了。然后她又拿来了很多本绘本,但也不稳定。

最后,我稍微给了她一点点提示(用眼神指了指积木),她马上欢呼雀跃地叫起来,“我们用积木搭床!”

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,所以我们要时不时在习以为常的行为中制造一点人为麻烦,这样才能刺激大脑思考创新。

而且也要让孩子明白,创新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问题,而不只是有“新点子”。

3

头脑风暴,鼓励可能性

头脑风暴,这是我以前职场的时候经常会进行的一个想点子的方法。

我是直到公号有了小团队后,才意识到,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模式。有些人是无法天马行空先抛点子的,他们就是习惯被告知具体要做什么。

这提醒我了,家庭教育要从小融入这一块。仔细反思一下,当孩子开始能对话了,我们对于孩子说出“标准答案”后的反馈是不是总是最兴高采烈的,因为这是我们以为的认知启蒙啊。

你问他,这是什么颜色;她说,红色。你马上说,好棒啊,宝宝认识颜色了。


这是非常典型而且自然的反应,我也是这样的。但我们要注意的是,父母给予孩子肯定的反馈,不该只在他们说出标准答案的时候。

我们的反馈真的很重要,因为孩子都是希望父母开心的,我们哪里表现的开心,孩子就会建立联系,觉得这是他们要努力的方向。

因此,日常互动中,也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探索多种答案,而不是只有一个答案。

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时不时把提问方式从“这是什么”,变成“我们看,谁能想出最多的XXX”。

同样看到下面这个图,如果你问“这是什么”,那么答案肯定是长方形。

但如果你问,“下面这个可以是什么,看看我们谁能说的最多?”,试试看,孩子是可以给我们很多惊喜的。



4

写在最后

对于创新能力的认知,不该只是局限于孩子是否会玩“假扮游戏”,能不能画画搭建。

创新能力其实是不满足于唯一答案的大脑设置模式,是对于现实生活深刻的理解和了解后的改变。

所以不要害怕教孩子知识,但要谨记别只满足于孩子”知道“了。

创新能力不只是属于艺术家和发明家,我们的孩子需要从小拥有不同视角看问题,通过已知信息来优化,探索多种可能性的能力。

这是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。

推荐阅读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 

有钱才能见世面?普通家庭这么做同样可以打开孩子的眼界
别回避这些尴尬问题,这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格局
想培养与众不同的孩子,请先教会孩子接纳不同
“你怎么学习不动脑筋呢?”原来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启蒙

大J叨叨叨


昨天和大家分享的《学龄前这个能力好,今后数学成绩也会好》好多朋友都有种恍然大悟的感受,有个朋友还给我留言说,看完这篇,感觉自己省了好多报班的钱

昨晚和王小骞老师进行了一场抖音的连麦直播,又是一次新尝试,还蛮有意思的,我觉得以后我都可以和你们进行连麦。

特别有意思的就是,直播过程中,你们不少人会提醒我坐姿要注意了,还会歪楼点评我的化妆技术啊、衬衫啊、项链啥的。我今天下了直播想起来还会情不自禁嘴角上扬。

那是一种老朋友之间特别自然的感觉,我好像也找到了自己越来越放飞、脸皮越来越厚的原因了,哈哈,真好!

微信改版了
想看往期历史推送
点击下方阅读原文
喜欢文章,就点个“在看”
让更多的人也看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